树瘿就是树瘤。这种壶的造型模仿树瘿,壶面凹凸不平,有树皮模样刻纹。整把壶呈暗栗色,是明代制壶大家供春创制的一种壶式。
据紫砂壶史记载,供春在明代正德年间只是一名书僮,后向江苏宜兴金沙寺一名和尚学习制壶技术。供春壶价值极高,有“供春之壶,胜于金玉”的赞语。树瘿壶是供春最出名紫砂壶造型,传世极少。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树瘿壶,部分专家认为是供春手制,是现在能看到最早的紫砂茶壶实物。
现藏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的“树瘿壶”,是一九五三年四月由储南强先生捐献给苏南文管会的。
树瘿壶的传说
一九二七年,储南强在苏州一家地摊上无意中发现了一把砂壶,见造型奇特,壶表面尽管落灰肮脏,仍不失其古意。摆摊子的主人却把它当作废铜烂铁,满不在乎地摆在一边。储先生见了好奇地拿起一瞧,壶把下的款式赫然是“供春”二字,壶盖是由后来的制壶名手黄玉鳞配制的。这一发现使储先生大为惊喜,即与摊主商量买了回来。储先生奇遇供春壶当然如获珍宝,庆幸不已。他为了考证这把突然发现的供春壶来历,鉴定他的伪真,着实花费了一番功夫。首先亲自再去苏州向地摊主人了解壶的来历,摊主说是从绍兴传叔和家里流传出来的,储先生又赶到绍兴传家了解,传家以前曾经是西蠡费念慈所有。费氏又说是在他以前一度曾是吴大徵收藏的。在吴家此壶没有盖,是吴大徵请黄玉麟配盖的。吴说他得之于另一收藏家沈钧如。沈之前出于何人已渺不可考。这把供春壶的来历竟是如此曲折,而储先生的考证毅力也确实惊人。
储先生对于供春壶的考证东奔西忙,各地社会名流也随而闻之,一九二七年时值本世纪即将掀起的第一个鉴赏砂壶高峰,所以收藏家、欣赏者不断涌来,均想先睹为快,包括外国洋人,不但想开眼福,而且还想占为己有。其中杭州的著名画家黄宾虹在欣赏供春壶时提出了一点意见,他认为供春壶的壶身既然以银杏树瘿为蓝本,那么黄玉麟配制的壶盖也应该是树瘿的形状,然而黄玉麟没有理解这一点,却配上了北瓜的蒂柄,此之谓“张冠李戴”。储先生认为有理,就请当时的制壶名手裴石民重做一个树瘿式的壶盖,并在壶盖止口外沿刻上两行隶书,有黄宾虹铭文。文曰:“作壶者供春,误为瓜者玉麟,五百年后黄宾虹识为瘿,英人以二万金易之而来”,是指当时英国皇家博物馆派人来商量,希望储先生出让供春壶,代价是二万美元。储先生没有答应。以后日本收藏家曾几次想搜取这把供春壶,如本人对中国的砂壶非常注意,在一八七四年日本的奥蓝田先生曾编著一部《茗壶图录》,所搜罗宜兴的砂壶比《阳羡名陶录》还要丰富。日本人也久闻供春壶的大名,曾派专人找到储南强先生,表示愿意高价收买供春壶。储先生没有愿意,而且为了免于纠缠和发生意外,他索性躲到深山别墅,避而不见。这样才保住了这把胜于金玉的树瘿式供春壶。
上一篇:二泉铭壶
下一篇:抱歉暂无数据